云从科技上演“开门红”,周曦仍陷亏损泥潭
2023-02-01 10:15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8032
子弹财富观
尹太白
鸡蛋经理
千千
日前,恰逢春节后a股开市首日,来自海外的一则消息让一家上市公司上演了一场开门红。
最近几天,微软宣布将向OpenAI投资数十亿美元,目前已在2019年和2021年两次投资OpenAI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2022年底引爆全网,让很多投资人和机构更加看好AI技术的落地和商业化前景
这一消息在业内迅速传播,也使得a股人工智能公司从云科技的股价在开盘首日便涨停,单日暴涨19.99%,收于20.23元/股。
据子弹财经观察,今年1月3日,从云股价为15.99元/股至1月31日收盘,其股价为21.02元/股,一个月内股价上涨31.5%
这种年初大幅上涨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毕竟,在此之前,投资者对从云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并不满意春节前,一位投资者在股交平台发帖投诉:从云陷入了‘云讯科技’还有一些投资人留言已经忍痛割肉离场再也见不到了
如今,借着微软追加投资OpenAI的东风,从云在二级市场迎来了春暖花开。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人问从云:最近微软对OpenAI追加了100亿元投资,BuzzFeed由于使用ChatGPT,增长超过100%贵公司是否有中国版ChatGPT或大型号的技术储备或产品规划
对此,从云回应道:伴随着OpenAI超级对话模型ChatGPT的发布,业界已经广泛感受到预训练模式给AI行业带来的巨大机遇...该公司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OpenAI一致。
显然,与OpenAI相比,从云将拥有巨大的商机但目前仍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大挑战,那就是公司的巨额亏损
从云1月30日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2年净亏损7.85亿元至9.34亿元,较上年同期将增长24.18%至47.75%。
显然,从云创始人兼董事长周西迄今未能阻止从云的亏损扩大,其上市招股书已写道,预计2025年实现盈利那么,在剩下的两年时间里,云从亏损转为盈利的可能性有多大
周西在《2023新视野》中提到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第一曲线,第二曲线解决方案的概念,以及大火的元宇宙,真的能带领云走出持续亏损的泥潭吗。
1.巨额亏损仍在继续。
根据从云披露的一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从云上市半年后,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仍然是何时盈利,技术落地情况以及如何解决业绩下滑的现象。
即使成功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从云的许多硬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根据cloud从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的财报,其总营收不仅大幅下降,归母净亏损也在持续扩大。
具体来看,云从前三季度总营收为4.56亿元,同比下滑41.53%,归母净亏损5.89亿元,同比增长42.62%。
与前三季度相比,第三季度总营收下降和归母净亏损增加更为明显2022年第三季度,从云总营收为6479.03万元,同比下滑80.07%归母净亏损2.64亿元,同比增长457.02%
对此,从云在财报中解释称,总收入减少主要是由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不确定性较大,部分项目交付验收进度延迟。
归母净利润亏损主要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R&D投资同比增加,政府补助同比下降所致。
总之,上市后,从云仍然不具备造血能力在开源不能开,节流不能救的情况下,从云只能在亏损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事实上,巨额亏损已经成为悬在从云等许多人工智能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从云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4亿元,8.13亿元和6.32亿元如果加上2022年前三季度5.89亿元的归母净亏损,过去4年共亏损26.74亿元
不过,与AI四小龙的其他成员相比,从云的损失是最轻的。
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前9个月,旷视科技净亏损130.65亿元,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依图科技净亏损72.68亿元,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净亏损373.84亿元。
在知道巨额亏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从云在招股书中预测了未来五年的经营状况根据预测结果,从云总收入将分别达到12.01亿元,19.10亿元,25.42亿元,32.59亿元和40.6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64%,扭亏为盈的时间节点为2025年
但结合云自上市以来的业绩和走势来看,2025年扭亏为盈并不容易。
一方面,2019年至2021年,从云总收入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复合增长率仅为15.47%,与35.64%的目标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2019年至2021年,从云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89%,43.46%,37.01%,呈下降趋势还需要指出的是,从云的综合毛利率几乎是同行业中最低的
相比之下,商汤科技同期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6.8%,70.6%,69.7%,烈酒分别为72.17%,69.74%,58.15%,寒武纪分别为68.19%,65.38%,62.39%。
对于云来说,如果总营收继续大幅下滑,综合毛利率进一步下降,那么2025年扭亏为盈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云前三季度的总营收和净利润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商业化不及预期,另一方面是外界对AI公司的期望过高未来,从云的经营业绩可能仍难以提振常年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叶奕明告诉《子弹财富观》
2.R&D的人员已经减少
高昂的研发支出是云一直没有盈利的重要原因其实不只是云,R&D投入高是AI企业的通病,但也是AI企业的护城河
通过增加R&D投资尽可能拓宽护城河仍是AI行业的普遍共识,但高昂的R&D费用和迟迟无法实现盈利之间的巨大反差仍让许多投资者感到焦虑叶奕明直言不讳地说道
2019—2022年前三季度,从云的R&D费用率分别为56.25%,76.59%,49.67%和94.24%,而商汤科技2019—2022年上半年的R&D费用率分别高达63.30%,71.21%,76.89%和143.82%。
面对高额的R&D投资,从云做出了妥协。
在R&D的开支中,R&D人员的工资占很大比例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从云R&D人员薪酬分别为2.24亿元,3.2亿元,2.98亿元,1.13亿元,占同期R&D费用的40%以上
为了削减成本,云已经减少了R&D的人员数量。
招股书和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2020年底,从云R&D人员达到997人,随后在2021年底减少到575人,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到609人。
与人员减少相对应的是,2021年从云R&D费用下降7.6%至5.34亿元,2022年上半年下降3.4%至2.56亿元。
可是,减少R&D人员的数量似乎并不是减少开支的安全办法当从云选择减少R&D的人员时,其竞争对手正在积极扩充R&D团队
比如海康威视2020年底的R&D人员数量为20597人,到2021年底已经扩大到25352人,商汤科技的R&D人员从2020年底的2803人增加到2022年上半年的4093人。
将从云作为直接竞争对手,Spirits也在扩大其R&D团队到2020年底,R&D人员将达到601人,到2021年底将达到720人
在叶奕明看来,AI企业的高R&D投入可以换来技术沉淀,从云的R&D人员流失可能对其长期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确实如此例如,在发明专利授权量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海康威视,商汤科技和思必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243件,2194件和210件相比之下,从云的发明专利数量只有133件
R&D人员与AI企业技术壁垒建设有关虽然减少R&D人员减少了从云在R&D的投资,但总体效果极其有限对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AI企业来说,减少R&D人员数量来达到节流的目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3,讲讲元宇宙的故事。
相比节流,开源显然更重要。
除了上面提到的基准OpenAI,从云还试图在AIGC赛道上赶上元宇宙布局的顺风车,创造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数字人。
目前业内普遍的共识是,AI技术作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构建超宇宙的关键基础技术之一。
2022年5月,在2022年首届天府宇宙大会上,周西提出了AI精灵的概念他认为,AI Elf实际上是一个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智能体,帮助人类完成特定领域或其他领域的复杂工作和任务,它有多种形式
对此,云子设计了CWOS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从物理世界数字化,知识招募,伴随执行三个方面实现AI genie像人一样思考和行为,推动AI技术成为元宇宙的基础技术。
可是,尽管元宇宙的概念蓬勃发展,但云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云秘书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积极关注元宇宙的理念和技术进展,寻找AI技术与元宇宙的连接点,结合市场需求探索和拓展AI技术应用场景的新领域。
客观来说,超宇宙确实是最适合AI技术落地的场景之一,被认为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行业。
根据中国商业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约为425亿元,同比增长近20%,预计2027年底将增长至1264亿元。
瞄准元宇宙的不仅仅是从云在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商汤科技CEO徐莉表示:下一阶段,只要用现实元宇宙中原住民的认知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就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相比从云,商汤已经率先找到了结合元宇宙的落地场景比如与中原地产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地产元宇宙基于商汤的SenseMARS混合现实平台,通过AI+MR等数字技术,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系列在线沉浸式看房元宇宙应用
此外,基于SenseMARS混合现实平台,商汤还与故宫出版社,徐悲鸿美术馆,敦煌文创合作,推出虚实结合的数字创意产品,试图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宇宙。
)
可是,需要被泼冷水的是,从云和商汤都处于探索和试错阶段,并没有带来任何真正的收入。
叶奕明分析了子弹财富的概念由于技术和落地场景等诸多限制,《从云》和《超宇宙》的结合还存在较大缺陷从短期来看,元宇宙确实可以唤醒从云的活力,打开其商业化的上限,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元宇宙的产品不能落地,那么从云就只能停留在炒作概念的阶段,很难讲出元宇宙的新故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