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台儿庄的“古城新说”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4261   

采风团体验扎染工艺。沙见龙摄

17日晚,大巴车行驶在夜色中,远远能看到几束耀眼灯光勾勒出一个古城墙模样,便知道——是台儿庄古城到了。

17至18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共同主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山东枣庄,探访与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的台儿庄古城。

讲解员赵雅乐接受记者采访。沙见龙 摄

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枣庄段运河与大运河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是京杭大运河由江苏进入山东的第一个城市。

这座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历史上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有着大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3公里长的古运河河道,被称为“活着的运河”。

游客欣赏古城内的戏曲演出。张煜欢 摄

当“活着的运河”遇见“崭新的古城”,记者在此处遇见的人们构成了镜头中的台儿庄“新图景”。

采风团抵达台儿庄古城是在夜里。一下车,处处灯火通明恍若白昼,好不热闹。而这里的宁静清晨,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台儿庄古城内的古桥。张煜欢 摄

冷冽的晨风中,景区讲解人员赵雅乐已静静等候在游览车前,戴好“小蜜蜂”话筒准备开始新一天的“营业”。

赵雅乐是个土生土长的“95后”台儿庄人。“小时候印象中这一带有条运河,然后有座高楼,有时我们偷偷过来玩,家人还常说要离河远一点,注意安全。”

后来便有了这座新修的古城。台儿庄古城建设之初赵雅乐在上高中,等到她高中毕业时,景区发展已步入正轨。“那时候我就在想,未来到景区工作该有多好?”填报专业时,赵雅乐在和父母商量后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为的就是毕业后能回到台儿庄古城工作。

采风团“打卡”古城。张煜欢 摄

顺利“圆梦”的她,把景区讲解这份看似枯燥的工作做出了感情。她最高兴的时刻,是游客对古城发出由衷赞叹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去过那么多的古城,“只有‘重建’的台儿庄是最原汁原味的”——赵雅乐对这句话念念不忘。

原汁原味,说的也是千年运河水流淌依旧,台儿庄人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更美好的生活奔头。

今年国庆黄金周,在景区负责活动维护的台儿庄人张明磊直呼“走断了腿”,每日步数在3万步以上,带着舞狮队、高跷队巡游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每日与七八万名游客的互动,让这几支队伍“累并快乐着”。

街上热闹纷纷,而在一家扎染铺里,王格正带着几名游客精心体验扎染工艺,“我们先拿出这块手帕,用扇子形反复对折,再团成一个小球后用两根皮筋扎紧……”这位“90后”创业者也是土生土长的台儿庄人,从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中生发出了创业之梦。手工制作一条扎染小手帕的费用是40元,手把手教学,一点点积累,她说,假期里每日数千元的营业额“不成问题”。

在台儿庄古城,似乎每个角落里都有着如此鲜活的生活图景。时代向前,回看古城今昔,似乎也是过去的历史造就了今日的古城兴旺。

走在古城,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各地各式的建筑在此傍水而立。

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黄晓莉介绍,明清以来,当地因运河汇聚了来自京津、闽南、江浙、徽州等地的风俗习性,不同地方商业观念、商旅文化、漕帮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南北杂糅、各派融汇的“台儿庄运河文化”。

1938年春,中日台儿庄大战在此爆发,使台儿庄一战扬名,但台儿庄古城却不幸在战争中化为一片废墟。恢复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了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恢复盛世古城风采。”黄晓莉说。

67岁的薛玲娣与亲人从上海来到台儿庄古城游玩。“我们过去就对台儿庄大战的历史有所耳闻,今天走到这座古城里才更感受到战争时期的不容易。这里的古迹保存得很好,历史讲解非常详细,街边店铺也古色古香有味道,适合边重温历史边赏景游玩。”

走在新与旧交汇的古城,运河水流淌不息。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是采风团的一员。在海外漂泊几十年的她,通过这次沿线行走,感慨见到了大运河真正的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

“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人,我会努力将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的文化精神,我们坚强不息,像大海般心胸开阔,有容乃大。”马丽梅说。

乘船游河,可见清风吹杨柳,杨柳抚河面,荡漾起一层层涟漪。运河诉说着历史云烟过,也见证着今日新景新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