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平权”呼声再起多能源路径共建汽车产业健康生态
2024-12-10 00:35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8849
2024年进入最后一个月,对于车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年度收官月。按照以往的规律,年底销量冲刺各大车企会花样出台促销政策,但是在价格战持续一年多后,今年的年底,“降价促销”已经成了极少部分车企的“特权”。
就在上个月,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乌镇汽车论坛上公开表示,全国71家乘用车企,连续三年盈利的仅剩3家。惨烈的价格战背后,大部分车企陷入了增量不增利的怪圈。这直接影响着车企的健康发展,供应链的稳定以及资金链的安全。在盈利能力持续减弱的情况下,一些车企和供应商只能裁员降本,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寒意。
早在今年9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公开发文呼吁,持续的“价格战”等因素使得汽车经销商面临流动性极度紧张的突出问题,仅今年前8个月,致使新车市场整个零售损失超千亿。
一边承受着持续的利润失血,一边又在高强度投入到新能源转型,“用油车赚的钱补贴电车赔的钱,再把油车卷死”成为了行业怪圈。
早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便一直呼吁“油电平权”,让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齐头并进,共同推动车市高质量发展。今年1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重庆汽车工程协会年会上建言:“坚持稳妥转型,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
随着“油电平权”的讨论声重回大众视野,是时候让汽车产业回归理性,考虑推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均衡发展,让企业有一些喘息的时间,让转型步伐更加扎实,企业发展更加健康,产业生态更加良性。
正视燃油车价值,共建良性产业生态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过半。
一个怪现象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却陷入仅3家乘用车企连续三年盈利,行业增量不增收的窘境。
一直以来,各大汽车集团、自主车企,都是采用“油补电”的方式发展新能源车,但是新能源车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最终将油车也拖入价格竞争,这被认为是车企利润大幅失血的主要原因。
车企的经营状况严峻,会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的稳定,导致裁员潮出现,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汽车行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坚持稳妥转型,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为理性地看待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立足市场实际需求,推出更多技术过硬、质量可靠的汽车,坚决抵制内卷式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强化行业自律、维护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郭守刚的发言也说出了车企的心声。历经数十年发展,中国已经拥有充足的燃油车产能和完善的产业链,燃油车市场的萎缩,也就意味着相关产业效益下滑,产能和投资的浪费,这些损失也就成了产业转型过急的代价。
鼓励多能源路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不光是国内面临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正在从之前全面电动化的趋势放缓,提倡油电共进。
我国现在已经是汽车第一大出口国,但是我们出口的汽车中,燃油车占比近80%,一方面说明海外依然是以燃油车为主体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燃油车的全球竞争力正在提升。
过去,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新能源以实现“弯道超车”。但是,海外市场的汽车消费需求与国内不尽相同,每个市场都会有各自的选择。为适应这种需求,“油电共进”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弯道”“直道”同时发力,才能在海外市场实现“超车”,真正缩小与跨国车企的差距,在海外市场站稳一席之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由汽车大国变为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降低碳排放是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任,但清洁低碳不是只有纯电动车可以做到,现在市面上的混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核心技术一直在突破,能耗不断降低,一箱油可行驶上千公里,这是基于内燃机技术百年积累而获得的成果。纯电动车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还是绿电比例远远低于火力发电,这些因素累加,都让纯电动车距离理想中的绿色低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均衡发展,稳妥转型,不止是保护中国汽车市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长果实,更是对全产业链健康可持续负责。价格战过度透支上下游合理利润,同时将质量风险推向了消费者,这些都是负责任的车企所不希望看到的。
从公开数据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新能源车中带内燃机的车型,如插混、增程式等车型销量一直在上涨,仅今年前8个月,插混车型就猛增84.2%。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国家里,补能还无法一步到位,燃油车是保障长途出行安全的首选。从全球汽车市场来看,燃油车及其衍生车型销量占比超过80%,提升内燃机技术依然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强做大的优选路径。
油车与电车不应该对立关系,短期内也不具备取代的条件,多能源路径在并存与互补中彼此促进,齐心协力“走上去”、“走出去”,才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是时候用“一把尺子”衡量油电的行业贡献和节能效果,让汽车行业回归市场公平竞争,有序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您推荐
热门文章
-
Intertek天祥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兼著名领导力专家推出领导力前沿著作
-
科普|色素痣良性还是恶变?
-
如何解读连续五个月的销量增长?上汽通用:全面转型第一步告成
-
《时代周刊》选中的2024年度最佳户外品牌——北面如何持续优化复合型零售
-
共筑全龄友好城市未来2024“上海-东京”中日城市管理精细化研讨会圆满举
-
硬核旅行搭子上线,东风猛士917助力俞敏洪东南亚文化之旅
-
212汽车助力寻路川藏线,《看见中国汽车》特别策划在京启动
-
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助力生产要素高效流通
-
贵州省第三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半决赛黔东南赛区暨黔东南州第四届县际篮球联赛
-
呈献自月球远眺地球景象BioceramicMoonSwatchMI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