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明确2022年重点工作“喊话”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质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5218   

作为总结今年国资央企工作,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的重磅会议,12月18日,国资委在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于颇受业内关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情况,本次会议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70%的预定任务顺利完成,明年要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基本完成,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国资委明确2022年重点工作“喊话”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质

在本次会议上,国资委披露了前11个月中央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并进一步明确了2022年央企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等重点工作内容,如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等。

持续提升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

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前11个月,央企利润总额达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1%,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2.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达到2.6%

还有两项数据同样引人关注数据显示,1月份至11月份,中央企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1221.5亿元,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实施股权融资19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和64.7%

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在切实抓好央企明年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八方面重点工作中提到,中央企业要优化经营策略,大力降本节支,持续推进两金管控,确保经营活动现金流合理充裕,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公告中集中提到了“电力供应紧张”和“满足区域“能耗双控”要求”。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推动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要求从源头入手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因此,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不仅是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

在张立超看来,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具体体现在:着力提高以经营业绩,偿债能力,资产配置为代表的经营质量,以信息披露,市值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等为代表的治理质量,以研发资金与人力资本投入为代表的创新质量事实上,国资国企改革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19日,A股已有86家上市公司率先披露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为略增,续盈,预增的上市公司共65家,其中7家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引导中央企业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此次会议强调,明年针对央企考核的两利四率要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控制好资产负债率,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强调,要把完成稳增长任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以稳促进,以进固稳,力争实现开门红开局稳。

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

专业化整合

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同样成为国资委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的重点。

会议强调,要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据透露,2022年国资委将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即在加快第一批链长企业计划落地的同时,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遴选同时,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通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整体竞争力及发展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央企更是在全球技术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关键重要环节但整体看,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链控制力与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进一步推动央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步伐,以技术优势构建起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增强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才能更好促进和保障我国产业安全显然,链长制是一个合适的抓手,一方面有助于激励链长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发展质量,持续做优做强做大,以维持并强化链长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链长企业自觉带动全产业链融通发展,在整体上增强产业链活力,进而为经济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仍是明年国资央企工作的重点而国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显然离不开央企间的重组整合

对此,国资委明确,2022年要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加强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建设。近日,已有2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暂时停产”或“暂时限产”的公告。。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