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手机与消费电子业务,三星、索尼为什么这样做?

来源:新浪   阅读量:4955   

合并手机与消费电子业务,三星,索尼为什么这样做。

合并手机与消费电子业务,三星、索尼为什么这样做?

三星,索尼都要打造新的竞争力,三星要加码芯片投资,索尼强化娱乐业务,它们整合后的消费电子业务将通过高端化,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优势。会上,周晨展示了展锐唐古拉6nm5G芯片超过40万分的跑分成绩,显示出展锐在5G方面的实力。同时周晨还透露,多款搭载展锐6nm5G芯片的品牌客户终端,目前已经进入到量产调试阶段,很快将会上市。展锐正在不断努力,让这些产品尽快和大家见面,带来物超所值的体验。。

三星电子2021年12月12日正式把IT移动通信与消费电子业务合并的部门命名为DX部门,此前索尼也合并了电视,相机和手机业务为什么两家消费电子企业动作相似,做出合并举动

它们相同之处是都为了进一步强化新的竞争力,如三星的芯片业务,索尼的娱乐业务,因此把智能硬件业务进行整合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三星是手机业务强,智能家电业务受到崛起中的中国企业的挑战,索尼是高端彩电强,手机业务偏弱

翻看三星电子2021年第三季财报,其消费电子部门的营业利润明显下降消费电子部门包括视觉显示和数字家电业务,今年第三季综合收入14.1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0.76万亿韩元而三星电子的半导体,显示面板,IT与移动通信部门当季的营业利润分别达到10.06万亿韩元,1.49万亿韩元,3.36万亿韩元

由于材料和物流成本大幅上升,三星的消费电子业务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环比及同比均下降,不到IT与移动通信业务营业利润的四分之一今年四季度,三星预计电视的季度需求将有所增加,可是疫情将使全年的需求量减少2022年,三星预计消费电子业务的增长趋势将继续放缓此次合并消费电子和IT移动业务,三星希望创造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

从投资看,三星电子2021第三季度的资本支出达10.2万亿韩元,其中半导体支出9.1万亿韩元,显示面板支出0.7万亿韩元截至三季度止,三星电子2021年的总资本支出为33.5万亿韩元,其中半导体支出30万亿韩元,显示面板支出2.1万亿韩元很明显,三星电子把未来押宝在芯片和面板上

继成为全球最大内存芯片生产商之后,三星电子的下一个目标是2030年前取代台积电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为建立逻辑芯片晶圆厂计划投资约1500亿美元三星要同时保持小尺寸OLED面板的领先地位,大尺寸面板转向聚焦QD OLED这次三星把业务架构从四大板块精简为三大板块——半导体,显示面板和设备体验,上游部件业务维持两个部门,终端电子业务部门合二为一,相对提升了部件业务的地位

2019年4月,索尼正式把影像产品事业部,家庭影音事业部和移动产品事业部合并为消费电子和解决方案事业部索尼把手机业务与消费电子业务合并,则是因为手机业务连续多年亏损,希望与消费电子业务整合,保留5G手机业务的火种,让手机与相机,电视之间的技术相互协同,以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

合并背后,电子硬件产品在整个集团中的地位相对变弱与三星要冲击全球芯片老大的目标不同,索尼想增强娱乐业务的软实力在2019财年的新业务架构中,索尼的业务板块从八大板块精简为六大板块——游戏及网络服务,音乐,影视,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和金融服务,娱乐业务维持三个部门,终端电子业务部门合三为一,相对提升了娱乐业务的地位

今年,索尼继续加码娱乐领域的投入继去年战略入股中国凝聚二次元人群的视频网站B站之后,2021年9月索尼又宣布拟收购印度娱乐公司Zee索尼影视娱乐网络印度公司和Zee娱乐公司将各自旗下的线性网络,数字资产,制作业务和节目库进行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印度一家上市公司,推动付费电视迈向数字化娱乐

当然,索尼还在加强上游影像传感器业务,今年11月宣布将与台积电在日本合建芯片厂,作为双方合资公司的少数股东和新工厂12英寸晶圆的大客户索尼和三星都明白,上游核心部件比下游终端电子产品更赚钱,竞争更少,营业利润率更高,且涉及核心竞争力

索尼与三星差异之处在于,整体终端电子业务中,肥和瘦的业务结构并不相同三星是全球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的最大供应商,彩电业务利润在减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业务正受到不断壮大的中国家电企业的挑战,所以是手机业务带家电业务索尼在全球高端彩电市场有话语权,手机业务偏弱,今年索尼推出可当微单相机用的智能手机新品,手机销量有所回升,所以是电视,相机业务带手机业务

中国大陆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彩电,手机,电脑,白色家电的生产基地,还是上游液晶面板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两三年后还有望成为中小OLED面板的最大生产基地,供应链不断完善将助力中国品牌的消费电子业务在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三星,索尼的终端消费电子业务通过高端化,定制化,寻找细分市场的优势,是必然的选择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